童孝镛是成名很早的书法家,而且他的成名是凭借着在各种书法大展中获奖、入展一步步闯出来的。比如在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上获得最高奖,在全国第二届草书艺术大展上获得二等奖,多次在全军书法展获得大奖等。
童孝镛
说其成名早,还有一个重要的信息,就是他在35岁时,就已经出任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的评委。中国书法兰亭奖是中国书法最高奖,能够在年纪轻轻之时成为评委,足见其书法实力的不俗。
我们下面就通过童孝镛在第九届书法国展上获奖的作品,分析一下他的书法好在哪里。
童孝镛九届国展获奖作品
01童孝镛书法,糅合碑的坚硬与帖的婉转
童孝镛在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上的作品,生机勃发、爽利飞动,不是表现那种奋迅驰骤、摧枯拉朽的情调,在穷抉变化中又不至于剑拔弩张、金刚怒目,把碑之坚硬和帖之婉转加以糅合,标举兴会,快人视界。
从用笔和构架来看,北碑对童孝镛的影响显然是存在的。大凡学碑者,其初衷都是通过北碑的滋养而得到骨格刚健、气韵沉雄的效果,成为作品中有力的支撑。作品有金石气是很可喜的,神清骨爽、硬朗灵动,可祛除创作中的靡弱、猥琐习气,这也是碑帖相融成为一些书法家的追求。
获奖作品局部
当然,学碑走向反面者也很多,摆弄造作、死板僵化,摹刀刻痕迹而使性灵转失,因此学碑师刀法也不是轻易的事。从童孝镛的创作来看,碑与帖的结合,已经化合得十分自如、灵活了。
童孝镛书法
02童孝镛书法,化碑的凝重为轻松快捷
从节奏来看,童孝镛写的是行草书,而碑作为楷书如何进入呢?
首先,童孝镛把碑快写了,一改碑之堂正严厉,在快节奏上显出造型的多变、笔调的随意,并不求碑的用笔规范、正经,使碑的凝重化为轻松快捷——他只是借助碑的某些特征而已,并非要把碑写到实处。所谓借碑之躯壳而遂自己的笔调就是这样。如此,也就需要综合的化解能力,令其显出自然贴切。
获奖作品局部
其次,童孝镛取碑之味而入行草。碑味是通过一些笔画来体现的,在灵活的用笔中有时放慢了速度,使一些笔画粗壮、拙朴。同时,用笔以方,也显示出碑的峻利斩截。
我们很难指出此作某一个字属于碑,因为碑之法度、意味已被快节奏的行笔所渗透,进而发散开来,让人感到有沉着亦有痛快,碑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。
童孝镛书法
清人哈斯宝认为:“有余味未尽才可谓妙。”如果把童孝镛的作品和龙开胜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,龙开胜的作品纯粹、好看之至,但少滋味;童孝镛的作品,则是杂糅之中又可资玩味。
03童孝镛书法,有鲜明的明清意趣
从帖的角度来看,童孝镛的作品中还是有明清风气的。明清行草由于在造型、章法上充满动感而为时人喜爱,取法明清行草就是为了表达放纵飞动之趣。观童孝镛书法,充满奇恣峭拔之态。
获奖作品局部
首先,是用笔侧锋满纸,光怪幻。侧锋取险、取峭、取急切,也就使整体少了温文尔雅的浑穆之气,而是猛厉奇诡、飘风卷雨,急切而下。童孝镛虽用侧锋,却没有把点画写得残破散乱,而是运用得细腻灵巧,未流于一般人运用侧锋的甩动拉扯、不管不顾,使他的侧锋点画不粗糙、不狂野,控制得很好。
现在有很多书法家在效仿明清书法中,侧锋被放大强调了,不恰当地夸大了它的效果,以至于败笔多了起来。童孝镛运用侧锋也给我们一个参照,侧锋也可以少败笔、不败笔。
童孝镛书法
另外,从结字造型上看,其多取字形欹侧,欹而不危、欹而生趣。造型可正可欹,造型若方正,如端人佩玉、庄重典丽,使观者安和轻松。而造型若欹侧,如饥鹰独出、奇矫豪荡,甚至绝去笔墨畦径,任笔为形。
童孝镛在造型上也欹侧多变,俯仰舒卷大有异趣,如沦如漾、如云如霞,地飘荡游移之美,也让人看到一些张瑞图、倪元璐书法的影子。
04结语
童孝镛的书法,整体充满了激越感,情到笔到,挟兴行笔,不待思虑而工、不待雕琢而丽,得其快意。
清人纪昀认为:“举日星河岳,草秀珍舒,鸟啼花放,有触乎情,即可以宕其性灵。”从童孝镛的创作来看,有激情、有情趣,不倦怠,首尾一致,又如清人王士祯所说:“触物兴怀,情来神会,机括跃如。” |